podcast收聽平台:

Spotify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SoundOn Player | Firstory | KKBOX |

這一集我們要跟你分享主題是如何選擇一張適合你的衝浪板-最終篇,

文章版我細修了一下,有更多的細節,希望能將選板這個主題講得更簡單清楚。

我也會在此篇文章最下方放上一些我接觸過的買衝浪板的店家推薦

為什麼是最終篇?

因為最近當我接觸到一些想買板的朋友,

我發現到可能他研究太多資訊之後就會越想越多,可是有一些朋友沒有衝太多年,

或是對於自己的板子還不是很熟悉,他們的感受度還不是很高。

甚至我們還可以來說,衝浪感受其實也很個人,好比國外有一些世界冠軍,

有冠軍覺得Quad fin(4舵)比較快,有些人覺得3fin比較快,

都是世界冠軍他們但他們心裡想的卻是不一樣的,他們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所以在最終篇,我想要破除這個這系列內容的一個迷思!

什麼迷思呢

這個迷思就是…

如何選擇一張“適合自己”的衝浪板

本身其實是一件迷思

什麼意思呢?

我想跟你分享一些個人經驗,

我記得我買的第一張短板是我在峇里島買的一張Lost短板,

那時透過當地Local店員的建議,買了一張胖胖的短板,

因為那時我短板還不是很行,就連追浪都追不太到的那一種,

我跟店員說我之前都衝長板,本來想要買一張很薄很窄的短板,

好在我還是聽他建議買了一個比較胖一點短板,結果一衝我第一次感受到哇原來我短板是可以追到浪的。

我還給他取個名字叫作“小白泡”。

後來,我把它帶回台灣之後,衝了幾次之後,那個時候我的感受是我裝Quad fin的時候覺得很卡,但裝3fin的時候我覺得好像比較沒順…

我想,有的時候我們都會有一些自己的奇怪感受,而且每個人感受不一樣,

很多時候“感受”會跟我們衝浪的程度是相關的,那個時候我覺得quad fin很卡,

可是在後來幾年衝Twin Fin魚板的經驗後,我現在已經覺得Quad fin是比3Fin快且流暢的,沒有那種“卡”的感覺了

(5’2 christenson fish是我目前衝過最短的板子)

 用Mid Length感受平底、Hull船底、Concave凹槽的差異!

OK,回到當時賣小白泡的理由是什麼。

我的想法是,我想要就是想要更好追浪一點的板,應該長度長一點好了,

所以後來我再去峇裡島時候我就買1張六呎六的Single FIN。

(粉紅色的“肥P”,板底是偏平底)

它也是有點胖胖肥肥的板,但在後來帶回台灣之後,冬天比較大的浪,

我感覺這張板,他1人半到兩人大小的浪時,我覺得這張板子的在浪壁上有點會讓我覺得卡不住浪壁甚至打滑的感覺…

我當時就思考…

「我平常就都是衝長板的,所以等我想要衝短板的時候,應該就是浪很大或比較捲的時候我才會衝短板。」

可是,那個時候這張六呎六的短板,不知道是我個人能力的關係呢…

還是我感覺他的板緣太厚,因此下大和捲的浪常常讓我沒有安全感…

這是我當時的感受…

所以,過沒多久我覺得既然我要下短板是為了下大浪捲浪用的,

但肥P好像我下起大浪來很吃力,於是我就又將它賣掉。

之後第二年我再回到峇里島,我就還是想要一張mid length(中長度的板),

所以,這一次,我在一間店看見1張六呎六的mid length,我摸了板緣之後,

覺得那張板緣比肥P薄多了,應該下捲浪比較卡的住吧。

那張板子是全凸底的,當時我沒有想太多,只覺得我對他有種莫名的喜歡。(可能是看外形)

我覺得和它有緣份,再加上當時我在研究國外一些文章,也衝過朋友的一張凸底的板子,

我覺得凸底的板子,感受度非常好,是一張很特別的感覺…

當你衝凸底的板子時,你會完全感覺到水流從腳下流過的感受,我對那種感覺很著迷…

同時,我在台灣冬天衝浪的時候,常常是有點風、浪有點翏翏的,就是很常衝到鳥浪…

所以我也同時在思考:

「鳥浪的時候到要拿什麼板,可以感受到比較大的快樂?」

曾經我在國外看到一些文章說,凸底的板子比較容易處理鳥浪…

相反地,板底有凹槽設計的板子雖然會增加你板子的速度,但遇上浪比較亂的時候,凹凸不平的浪面會持續地碰撞你的板子,也因此會感覺比較彈,變得不容易操控

那個時候因為我衝浪還不太會衝那種又亂又彈的浪… 所以我就想說,那我買一張凸底的板子可能會好一點。

因此,當我看見“馬卡攏”的時候,我看見他也是六呎六,又是全凸底,顏色好看又是感覺很有Style的Single fin,就將它買下來了。

(Deadkooks的Speedhull,我叫它“馬卡攏”,是全船底的mid length,我覺得速度較慢)

一開始,我覺得他應該是我會很喜歡的板,

但沒想到當我第一次在峇裡島衝他時候,我卻感覺到有點失望…

為什麼?

我想買短板,是因為平常衝慢慢的長板之外,我想透過短板體驗“速度”的感受。

可當我第一次在峇里島下馬卡龍的時候,我竟然覺得他有夠慢…

慢到我覺得為什麼Up上去後,Down下來這麼的緩慢!?

後來,我上網看別人玩全凸底的Hull才發現,因為船底,水會整個包住甚至有點吸住你的板子…

不像有Concave凹槽的板子,比較將板子彈到水上,板子會比較少在水裡,因此速度快,

全船底的Mid Length衝起來的感覺,本來就是“慢慢的”Down下來…

(船底的Hull衝浪板,就是這種慵懶的感覺)

又因為當時我在峇里島衝浪時,常常是一個浪頭有30~50位高手聚在一起,

我這個短板嫩B即使衝的板子是6’6,卻會潛越潛不過、滑水不夠快、追浪又追不贏別人…

所以,我反省自己的程度後,就決定還是買一張大一點的板子好了。

後來,我買了這張Christenson7’6的板型名稱叫 C Bucket。

(C Bucket是船底結合Concave凹槽的板)

我研究國外評論,發現這張尖尾很適合捲一點的浪,而且7’6的長度和3的厚度,它追浪幾乎像長板一樣好追,

我可以在浪還沒開始捲的時候就起乘,遇到很捲的浪壁它又卡的住!

重點是,板型設計是有船底又有凹槽的混合的設計!它在1人半~2人的浪壁Up Downd 時候讓我可以享受到“馬卡攏”所沒有的速度感!

那一年在峇里島,我開始經常衝很多適合短板的捲浪點,這張板讓我在一堆短板高手裡面也能有信心追到浪!

是我那年在峇里島最常衝的一張板子!

考量到自己的程度、浪點的難度、人潮的擁擠程度的話,它是我在峇里島的全能板型。(下的到浪才是重點呀!)

但是…

人就是反反覆覆的你知道

在我回到台灣時,我還是把C Bucket給賣掉了。

因為將它帶回台灣後,我發現台灣很少機會讓我衝浪壁又大又長的浪,因此7’6這麼長的長度,我覺得他在做轉向時有大一點的浪壁玩起來比較好玩

再加上,台灣大多數時候我衝的浪也不是很捲很有力,尖尾的板子在駕乘的時候跟峇里島比起來讓我感覺有點氣餒的感覺…(因為板子的性能不只那樣)

BUT,就是這麼BUT!

相反地,我原本在峇里島不甚滿意的馬卡攏,在帶回台灣後,卻讓我感覺到意外的好玩

因此,我還是把C Bucket賣掉了!

他的鑽石尾比尖尾更容易被緩浪推動…

當初想對付鳥浪而選擇船底的板,也突然感受到用馬卡攏衝鳥浪的快樂!

(感受這回事兒呀…)

故事還沒結束…

接下來,因為一直以來都是從single Fin或Twin Fin的板,

我突然感覺到,好像是時候來點不一樣的了。是時候進階練一些暴力點的動作了。

於是我把一些板子賣掉,我跟花蓮的一位Shaper前輩一起設計並削了一張我心中理想

的萬能3Fin Mid Length板型。

透過之前不斷嘗試的經驗,我覺得尺寸不要7尺6這麼長,又希望比馬卡攏的六呎六更好追,所以,我們就做了1張六呎八的Mid length。

到目前為止,這張我取名叫“星空攏”的就是我的萬能板型!

(6’8萬能板“星空攏,板底設計是單Concave到雙凹Concave,接近性能短板的感覺,有速度)

(2020年九月初的颱風浪好開心)

OK,說了那麼多,我想回到今天的主題,

剛剛有講到就是我買一張叫做馬卡龍的板子,在峇里島買的當下,其實憑的只是半弔子的衝浪板設計知識,

而大部份當然還是“覺得很有緣”的一股衝動…

一開始在峇里島很不滿意,結果回到台灣以後,突然又驚為天人感受到玩他的快樂。

我想表達的是…

我們每個人在挑選板子時,我們在想的都是:

哪一張板子適合當下的我?

可是,透過我個人這樣一輪研究板型設計、買板、練習、賣板、再研究、再買的無限輪迴中我學到的是…

人一直在變,我們每天的感覺都會不一樣有時候!

每天都衝一樣的長板,我會覺得膩…

所以,有時就會想換一張短的來點速度

然後,每天衝短板衝久了,一直追求像比賽一樣的暴力,也會開始有點膩

所以,當我想來點不一樣的,就想衝像馬卡龍這樣子慢慢鬆鬆的感覺…

浪,也一直在變

每天衝同一個浪點久了,我們都會想來點不一樣的。(尤其是想進步的話)

而就算每天都衝同一個浪點,那個浪點也不會都是一樣的浪。可能地型會變。(尤其在台灣)

而且…

現在適合我們的,未來也不一定適合我們!

(尤其是你很常下浪的話)

所以,我曾在國外看過一篇文章在講板子設計和挑選板子,

文章中訪問一位現在很有名的澳洲Shaper,叫湯瑪士

(在台灣有人代理他的板,我會在文章最下方放上資訊)

文章的湯瑪士提到他覺得『選擇一張適合自己的衝浪板』他覺得是一個迷思。

因為,他覺得為什麼要選一張適合自己當下的板?那不是會讓你停滯不前嗎?

他覺得,應該選一張有一些挑戰性的,讓你更進步的衝浪板

透過我自己亂七八糟的買板經驗,我現在覺得他講的很有道理!

在我不斷的買板賣板的這個過程之中,我發現每一張板子都讓我學到不同的動作和感受!

我也透過“馬卡龍”經驗,發現一件事情就是,

即使一開始只憑一股我們有緣的衝動買下一張它,即使在一開始衝它覺得不甚滿意…

但,就像我剛剛說的…

我們的感受一直在變(因為會進步或者每天心情不同)

浪也一直在變!

當這些變化到一定的程度時,我突然發現每張板都有他很好的地方。

而每張板也都有他的一些極限和特性。

當我們專注玩幾種板型一陣子之後,我們就會越來越了解它們,也越來越進步和了解自己的喜好。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過程。

所以,買衝浪板時,可以參考湯馬士說的,挑一張會讓你更進階的,而不是適合你當下的

我也覺得,挑一張你覺得有緣份的、有感覺的

如同我們很多人一開始單純只挑外型而買的第一張板。(沒錯,有時候因為喜歡一張板,也會激勵我們想進步將它玩的更好)

這,就是選擇衝浪板最終篇想跟你分享的,

如何選擇一張適合我的衝浪板,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迷思!

現在,你可能會說,話是這樣說沒錯,但是我們到底要怎麼挑怎麼決定呢

其實,如果你的程度非常初階,那麼買張好追的長板就是了

而如果你可能開始建立每週都想下水,或者每天都下水的習慣。

就如同上面所說的,挑一張能讓你朝“想要的方向”進步的板子

問自己喜歡的衝浪風格是什麼?

哪個選手或誰衝浪樣子你蠻喜歡?

然後去看他衝什麼樣的板子?

接著就很簡單,跟他買一樣板子就好了!

但,雖然這麼說,但其實你喜歡世界短板冠軍Kelly Slater,因此買了一張他設計的短板,你也不會就變成Kelly Slater

這只不過是一個參考,還有風格培養與學習衝浪過程。

你挑你喜歡的選手或浪友會衝的板子類型,然後去了解他的板子。

他的板子多長?多寬?多重?

就像,最近很多人喜歡Single Fin復古走板的風格。

我個人這三、四年來就很常衝復古長板,而我個人發現,復古長板如果買9呎跟買9呎6,買大張跟買小張的衝起來實在有如天壤之別

而且當我衝過9呎6以上,超過9公斤重的復古長板之後,根本就回不去了。

太短太小太窄太輕的板子,無法給我沉重帶來的慣性,讓我能在小浪上輕鬆悠哉並且穩定練習走板。

為了那種在緩浪也能穩定悠哉練習走板的風格,我寧可扛得辛苦一些^^”

對我而言,復古長板最基本要有個 9.6 * 23 *3,重量來個8~10公斤,但若是女生也許會想下修一下這個數字。(我現在還有一張9呎8)

這,是我個人選復古板的經驗談,週遭也有一些朋友一開始認為自己比較小隻,所以就挑了九呎或九呎一或小一點的板,

結果衝了一陣子還是換了比較長的復古板。

當然,每個人喜歡的風格和感受不一樣,也許你試過之後你會覺得自己比較喜歡輕一點的,或Performance一點的,那都OK。

總結一下今天選衝浪板最終篇:

一、挑一張適合自己的衝浪板可能會是一個迷思。不如挑一張讓自己“朝想要的方向”進步的板吧!

二、人會變,我們每天的感受也都不同,浪也在變。

無論你挑到哪一張,都是你們的緣份,給它多一些時間,慢慢透過了解它的特性,也是讓衝浪更進步的一個部份。(增加感受度)

三、人類的渴望永遠不會有被滿足的一天,就放鬆好好享受衝浪吧!買張板而已,不要過渡思考了哈哈!

台灣買衝浪板推薦:

下面是一些我接觸過,推薦給你買衝浪板的地方:(好幾間都有復古長板)

波洋喜 (台東都歷)

引進澳洲湯瑪士和Deadkooks的超Chill衝浪板!雖然有點貴…

但我自己也敗了一張。整間店只有Chill字和邪惡可以形容。

點此到波洋喜IG

台東年輕奇才削板師安東尼 (台東東河)

安東尼的寵物衝浪民宿就在東河浪點正前方,他削的板跟他一樣充滿了個性,

會讓你學到和體驗到很多不一樣的,而且他自己也衝得很神!

點此Follow安東尼

宜蘭雙獅 Namiarusurfstudio

這是台灣著名的長板一哥阿華開的衝浪店,同時他們也代理澳洲品牌的好板子。

我跟阿華買過幾張板,重點是華神衝什麼也都帥XD

點此到Namiarusurfstudio

宜蘭雙獅浪花舞 WaveDanceDesign 

浪花舞是雙獅一間很奇特的衝浪店,店面不大,但參加過他們的活動後,卻都能感受到一種說不出來的氣氛。他們前陣子在雙獅舉辦了水母盃衝浪比賽,雖然只是對內的小活動,但整場活動和選手之夜如同讓我置身在峇里島的Deus一樣的熱鬧氣氛。

WaveDanceDesign 是我當他們衝浪板的Rider一起合作設計衝浪板的品牌。

目前有復古長板和有趣的Mix板型,也持續開發中。

如果有興趣一起支持台灣在地的品牌,歡迎加入WaveDanceDesign的大家庭。

點此到浪花舞IG

點此到WaveDanceDesign衝浪板品牌IG

熱浪衝浪店(花蓮)

這是一間座落在我的家鄉花蓮的邪惡地點。讓許多花蓮Local和外地的Surfer朋友們為之瘋狂的衝浪店。

花蓮因為地形進階較少人來衝,而這間新的衝浪店卻進了許多最新的FireWire的短板或Mid length的板型。

重點是,如果懂英文,沒事可以來跟來自夏威夷的老闆Jim聊聊,他年紀不小了,超過四十年的衝浪經驗可以為你挑選板子提供一些很棒的經驗。

幾乎都是短板居多。

點此到熱浪衝浪店IG

鳳梨衝浪板 (南台灣墾丁)

鳳梨也是台灣Local削板師認真經營的品牌,他們的Team rider也正是目前台灣長短板最頂尖的選手。

而且,上次我看見,有興趣體驗削板的朋友似乎可以現場跟著一起製作自己的板子喔。

點此到鳳梨衝浪板IG

祝 好浪連連!鳥浪也快樂!

阿星

後記:

這一篇Podcast和文章提到了我前2年一直買板的一些經歷。

這段經歷並不是鼓勵人們要“不停地買下去”。(但要學會多賺點錢是真的)

回頭看這段經歷,我發現當我們衝浪到稍微進階一點的程度時,本來就是需要了解不同的衝浪板設計,在不同的浪況下,會有什麼不同的表現。

缺點是,在我太頻繁地換不同的板子衝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的衝浪技術其實是有點停滯的

但,我在這段不斷換板的經歷中,稍微提昇了我對於浪和衝浪板的“感受度”。

也就是,透過持續用不同的板子,衝不同的浪,我漸漸累積了自己的一些“感受資料庫”。

這些感受資料庫我想沒有絕對的正確,但似乎慢慢地會幫我建立起自己的喜好與風格。

比方說因為比較過,所以知道自己喜歡在什麼浪,拿什麼板子玩。

因為比較過,所以知道什麼情況下會想換什麼fin。

因為比較過,所以漸漸學會用看的和摸的可以猜出哪張板子可以怎麼玩。(猜對會感覺爽,但是要學的還很多)

在寫這篇文章和Podcast的當下,我最近的衝浪功課已經從廣乏試板,漸漸轉變成專注在2~3個喜歡的風格、專注練習、繼續提昇衝浪技巧的階段。(趕進度一下~)

不過,還是那句老話,人會變、浪會變。誰知道以後會如何?

就好好在當下專心、快樂的衝浪囉!

以後在海上有機會見面,再一起玩換板大亂鬥吧!

別忘了,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或Podcast,記得訂閱我的節目,或者轉分享給其他也熱愛衝浪的朋友們囉!

Spotify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SoundOn Player | Firstory | KKBOX |